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著無數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天津市已進入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無數中華兒女逆行救援,都表明了防疫阻擊已經進入到關鍵時刻。作為高校輔導員,我們雖無法做奮戰在一線的“最美逆行者”,但可以利用線上渠道悄然成為一名“與時間賽跑的守護人”,守護學生的健康成長。每天的信息統計,與學生的見屏如面,讓新媒體工作成為了我們的主要工作陣地,我們利用微服務有效加快信息統計的實時性,使用新媒體平臺發聲強化疫情面前的思政教育,暢通聯絡網讓每個學生與老師心連心。面對疫情,新媒體技術從減輕輔導員壓力,讓信息代替人力跑在路上,到線下不見面,線上同聚集,在我們不經意間已完成從輔助輔導員工作到輔導員主要工作方式的轉變。

搭建微應用服務,筑牢疫情數據統計工作。微服務的啟用大大減輕了學生和輔導員每日填寫和統計工作,短短半天,全面摸排全校13 個學院25325 名學生關于武漢籍和湖北籍學生返鄉情況、其他重點地區回鄉出入情況。每日填報的健康檢測報告記錄著每一個學生的身體健康情況,相比于以往的郵件電話統計,健康監測APP一分鐘可收集最大填寫量約達千余名學生,半個小時內能夠統計全校學生的身體狀況,這就是微應用展現出的信息傳遞快、形式多、反應及時的優點。2002年同時期發生的SARS病毒,3個月后才宣布全面停課,而此次疫情從爆出僅僅過了十天左右便宣布返校時間延后,以學校后續通知為準,反映時間越來越迅速。記得除夕時在抖音上看到號召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重視疫情的短視頻,搞笑也很真實,青年一代確實更容易、更快速的接觸發展新動向,相信冠狀病毒前期感染多以老年人為主,與年輕人的提早重視和預防不無關系。新媒體手段不僅加快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更通過微應用信息終端讓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的高校學生工作者擁有了三頭六臂。

強化新媒體平臺,深化疫情防控教育學工聯盟。疫情關鍵時期,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成為了我們接受知識和發聲的主要渠道,也成為了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工作陣地。我校發布《致天津科技大學學生的一封信》《致天津科技大學全體學生黨員的一封信》《同心戰“疫”,天科大學子鄭重承諾》等在輔導員和學生們的朋友圈刷屏,傳達學校有關工作部署和堅決抗擊疫情的信心;制作疫情防控視頻,開通“微課堂”、“慕課堂”,以錄制課程視頻、直播講授課程、電子文獻閱讀等方式進行網絡授課,做到“停課不停學、學習不延期”,既防止疫情傳播,又防止沉迷網絡、精神懈怠等消極情緒的出現;21天讀書打卡、健身打卡、晨讀打卡等活動,號召學生利用自身優勢創作作品、積極發聲,引導學生防止疫情影響下產生的“次生災害”。線下的馬路雖冷清蕭瑟,但線上的聚會熱鬧非凡,學工新媒體聯盟不斷發揮著網絡思政的思想引領效應,用理性助推學生樂觀迎戰,用真情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創新線上聯絡網,打造見屏如面主戰場。春節本是中國人聚會見面、聯絡情感的重要時期,聚會取消、飯店停業、火車停運,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見面成為了一種奢望。線下不見面,線上來相約。“云聚餐”讓聚會吃飯成為可能,三五好友面對屏幕的干杯慶祝、互訴衷腸,讓人羨慕;“云電影”讓影院觀影模式成為可能,根據網絡上映時間,網友們紛紛“落座”,觀看春節檔大電影,時不時還能評論吐槽,不亦樂乎;“云會議”通過視頻溝通交流,統一部署,達成一致后線上簽字,高效快捷;“云心理支持”讓心理專家在線上幫助師生緩解預防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即使不能面對面,但“鍵對鍵”、“屏對屏”同樣可以讓人們“心連心”,這不僅緩解了疫情的緊張感,更讓愛不被疫情阻隔。
新時代我們面對著兩個“世界”,一個是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發展迅速的線上虛擬世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網絡對我們的影響可達方方面面。值此戰疫期間,疫情阻隔著我們線下的溝通,但因為新媒體技術的存在,人們的交流并沒有造成影響。“外賣不見面”等保障了人民生活的基本物質需求,線上的娛樂、溝通、學習同樣滿足了精神需求,讓我們不因獨處,造成過大的精神壓力,真正做到疫情令行禁止,不出門就能為疫情防控做貢獻,增強愛國意識和全局觀念,加強縱深發展,凝心聚力,科學施策,上下同心,眾志成城,匯聚強大合力,戰勝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