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發表報刊:《求是》雜志 發表時間: 2004年第19期
趙 曜
我們黨一向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對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都有一系列精辟的論述。今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為重中之重,單列一項,使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受鼓舞和鞭策。《意見》的貫徹和實施必將帶來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新局面。
哲學社會科學不可替代
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是人類知識體系的兩大類。自然科學是以自然界為主要研究對象,是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的科學。哲學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社會為主要研究對象,是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科學的這兩大類,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古今中外歷史上所有有作為和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統治者,無不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將它作為立國治國之道的理論依據。17、18世紀,一批啟蒙學者著書立說,批判封建專制主義,為資本主義制度作理論論證,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過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在東方的興起,也是和這些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它作為治黨治國的根本,并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分不開的。
哲學社會科學具有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五大基本功能和重要作用。這五大功能是從總體上說的,不同學科所具有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大體上可劃分為如下三類。第一類叫人文科學。屬于這一類的有文學、歷史、哲學等學科,簡稱文史類。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家,先人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遺產,包括歷史巨著、文學經典、哲學智慧、咨政經驗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它在傳承文明、咨政育人方面有重大作用。這類科學對每個人、每個民族的文化修養和文明素質關系極大,其作用決不亞于自然科學。但是,在當前的教育中,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人文精神顯然是弱項,急需加強。我們不但要提倡科學精神,更要弘揚人文精神。第二類是不包括文史哲等學科的狹義社會科學。屬于這類科學的一般都是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新聞學等。這類科學與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關系密切,積極服務社會,被視為越來越熱的學科。第三類是理論科學,即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整個哲學社會科學中居指導地位。它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創新理論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一定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把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充分認識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黨中央關于哲學社會科學不可替代的論述,把哲學社會科學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重大作用提到了極高的位置。
理論建設是最根本的建設
中國人民把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文化——馬克思主義,作為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思想理論,經過了長期的歷史選擇。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拯救民族危亡,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國家,曾前赴后繼,進行了幾次大的可歌可泣的斗爭。其中包括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戊戌變法”和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但最終都失敗了。實踐證明,無論是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康有為的《大同書》,還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都不能救中國。中國人民堅持不懈地探索,經歷了半個多世紀時間,終于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個科學的革命理論,從而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
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80多年的奮斗歷史,反復證明了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建設時期,理論都帶有根本性,理論建設都是黨的建設的根本。一般說來,理論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就對,革命和建設事業就發展、勝利;理論錯了,路線、方針、政策也就會隨之而錯,革命和建設事業就將遭致挫折和失敗。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內有兩種馬克思主義者。一種是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反復教導的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是照抄照搬俄國孟什維克的策略,認為資產階級革命就應由資產階級領導,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是照抄照搬俄國革命的經驗,認為俄國革命武裝攻打大城市,中國也應走這條道路。另一種是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是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杰出代表。他在反對黨內教條主義的斗爭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這是他對中國革命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獨創性貢獻。他緊緊抓住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主題,在斗爭中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在這個理論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并在這個理論和路線的指引下,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整個民主革命時期的實踐證明:中國人在沒有找到馬克思主義以前,革命不免遭致失敗;在找到馬克思主義以后,由于沒有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革命也還是不免遭致失敗;而一經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革命則無往而不勝。建國以后,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關于過渡時期的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和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并在這個理論和路線的指引下,比較好地完成了過渡時期的歷史任務。后來在長達20年的社會主義探索中,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之所以先后發生了“大躍進”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重大失誤,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還是理論上的錯誤,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等。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首先著手解決的也是理論問題。我們黨在新時期的探索中,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牢牢把握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條主線,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
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中,把全面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作為重中之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它關系哲學社會科學的方向,關系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實施理論工程,首先要著力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我們黨在80多年奮斗歷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我們黨最可寶貴的理論財富。它們與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我們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不丟老祖宗,為此要切實做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和研究工作;又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馬克思主義,講出老祖宗沒有講過的新話,不斷創新理論,把堅持和發展、繼承和創新統一起來。堅持是發展的前提,不堅持就談不上發展;發展是堅持的條件,不發展就堅持不住。理論工程的第二項任務,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研究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及解決對策,如“三農”問題、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問題、地區差距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生態環境問題、腐敗問題等等。第三項任務,是要編寫一套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以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的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文學、歷史學、新聞學等教材。教材與專著不同,它的對象不是少數專業工作者,而是各級領導干部和大學生。編寫高質量的教材,對于用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和現代科學知識武裝廣大干部和青年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指導思想只能一元化不能多元化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說過,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歷史上,任何一個統治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如果不堅持以本階級的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它在經濟、政治等領域的統治地位也堅持不住。在意識形態領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是堅持用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科學世界觀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統治思想。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文化已是多元的,但是指導思想不能多元化,只能一元化。如果在意識形態領域里搞多元化,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要亡黨亡國,前蘇聯已有前車之鑒。實踐證明,多元并存與一元主導,幾乎是任何一個有階級社會的共同特征。社會主義社會是這樣,資本主義社會也如此。
意識形態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筑中的社會理論觀點和思想體系,在有階級的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當前,在意識形態領域里,各種文化、思潮、思想理論應有盡有。重要的是堅持原則,區別對待,正確引導。所謂堅持原則,就是對于提倡什么,允許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必須旗幟鮮明,不能采取模糊政策。所謂區別對待,就是對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非社會主義和反社會主義應當有所區別,馬克思主義也是從非馬克思主義發展而來的。所謂正確引導,就是向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方向引導。意識形態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反馬克思主義就會去占領。現在有人公開向馬克思主義挑戰,散布馬克思主義“死亡論”,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誤區重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虛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不科學的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意識形態陣地。
與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相聯系的另一個問題是: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中怎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它的基本內涵是怎樣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鄧小平曾經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同樣,在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中也有一個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必須改善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問題。首先,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建設。這就是說,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指導學科建設。歷史唯物主義是社會科學所有學科的理論基礎。離開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社會科學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都應通曉歷史唯物主義。其次,指導學科建設和處理學術問題,不能采取行政手段,給不同學派貼政治標簽,而必須用學術方式,這就要認真貫徹“雙百”方針。“雙百”方針是促進科學文化理論繁榮發展的正確方針。貫徹執行“雙百”方針,支持和鼓勵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大膽探索和自由爭論,為的是要創造一個適合于科學、文化、藝術和理論發展繁榮的良好環境和氣氛。“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是不可分割的。“雙百”方針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二為”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否則就失去了靈魂和方向。一定要劃清學術問題和政治問題的界限,不要把學術問題上綱為政治問題,重犯過去“左”的錯誤,也不應把政治問題大事化小為學術問題。所謂政治問題,就是反對四項基本原則,反對改革開放,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再次,要把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學科建設搞好,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其他學科的建設。我們一定要花大力氣在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搞清楚哪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必須長期堅持;哪些是針對當時歷史條件所提出的個別論斷,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過時了;哪些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需要重新認識和理解;哪些是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需要澄清。只有把這些是非界限搞清,馬克思主義才能在指導學科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我們還要加強理論創新,用創新理論指導學科建設。
學風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要有一個好的學風。毛澤東在1942年延安整風時作的《整頓黨的作風》的報告,第一次提出整頓學風的任務。他認為學風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他尖銳地批評了當時嚴重存在的主觀主義、教條主義,認為這是一種不正派的學風,是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是黨性不純的表現。今天重溫毛澤東的這些教導,對我們仍有重要意義。
當前學風問題很多,也很嚴重。一是打著“純學術”的幌子,遠離現實。現在學術界有一種風氣,有人認為研究現實問題不算學問,而研究遠離現實的問題才算學問,成果才有學術價值,從而他們研究的領域離現實越來越遠,內容越來越偏、越來越玄。二是教條主義嚴重。學術理論界的教條主義,過去的主要表現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這些人對中國問題毫無興趣,甚至一無所知,但愛賣弄,引經據典,言必稱“希臘”(實指蘇聯)。這種教條主義至今猶存。現時的教條主義更多的是崇拜西方,是對西方學術思想的教條主義,他們認為西方什么都比中國好,月亮也比中國的圓,言必稱“美國”。三是學風“浮躁”。有些人做學問不扎實,平時不注意積累資料,也不刻苦鉆研問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自己還沒有弄明白的問題就要寫文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四是抄襲剽竊。學術界有人不講學德,用別人的成果,寫成自己的“專著”。有的研究單位流傳一句話: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有人自己不會獨立寫文章,但抄襲本領很強,“學術”成果累累,成為名副其實的抄襲剽竊專業戶。這已構成“學術腐敗”,也就是西方國家所說的“學術不端”。上述學風問題與當前整個社會風氣不正、黨風不純有密切關系。但它畢竟屬于學風問題。如果學風問題得不到解決,就難以出現優秀學術著作,更難以培養出好的學術帶頭人。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標志,就是要出成果出人才。一要出版一批高質量的學術著作,稱得上“精品”、“珍品”,甚至傳世之作。二要培養造就出一批高水平的學術人才,形成眾多的學派,經過長期的培養和風氣的營造,涌現一批杰出的理論家、各種學科的著名學者,乃至大師級的人物。
總之,繁榮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意義十分重大。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也是治黨治國的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說,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關系中國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的基礎工程、生命工程。
(作者: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