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江
(合肥學院宣統部,安徽合肥 230022 )
[ 摘 要 ] 當前大學校園里失信現象頻頻發生,本文針對這些現象認真分析了產生的主要原因,闡述了在大學開展誠信守信教育的意義,并提出了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體措施和建議。
[ 關鍵詞 ] 大學生;誠實守信;措施建議
誠者,開心見誠,無所隱伏也;信者,誠實不欺,信而有征也。誠信,即誠實守信,是言行與內心思想一致,不偽裝,不虛假,說話算數,講信譽。誠信是一個社會賴以存在的道德基礎,是人的良知在客觀環境中的一種外露,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誠信的核心一是誠實,二是守信。誠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人的活動中相互聯系的道義憑借。人無誠信,無以立身;國無誠信,無以邦交。
但是,近年來,社會各界失信事件頻繁發生,使我們明顯感到我國也出現了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初期曾經出現的誠信危機。這場危機來勢之猛,影響之大,就連高等學校也難以幸免。下面例舉的是我們平時常見的一些非正?,F象。
一、高等學校中常見的失信現象
1 、考試作弊。我們經??梢钥吹侥承4髮W生因考試作弊而受到嚴厲處分的報道,輕者受到各種處分,重者則被勒令退學。據集美大學調查顯示,有 28.1% 的學生表示曾有過作弊行為,而且作弊形式和手段越來越“高明”。
2 、抄襲作業。根據幾次期中教學檢查與同學座談以及任課教師反映,抄襲作業較為普遍,甚至已不被學生認為是失信行為,更有少數學生在校外通宵上網,由網吧老板找人代抄作業。
3 、有錢不交學費。有的學生在新年伊始,拿著家長給的學費不交到學校卻擅自存入銀行進行“增值”,認為反正國家有確保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政策,豈不知他們這樣做的同時,剝奪了那些政府和學校給予真正家庭貧困學生的學費減免、困難補助的機會,對學校、家長、同學都沒有做到以“誠”相待。
4 、貸款到期不還。國家助學貸款是國家為了緩解家庭困難學生的就學壓力而設置的一種無擔保的信用貸款,即在校大學生通過學校提供貸款介紹人和借款學生自行提供見證人,以信用方式向銀行申請發放的助學貸款。但是,就是有極少數學生惡意逃債,給銀行信貸工作蒙上陰影,甚至直接影響了一些銀行繼續辦理國家助學貸款的信心。
5 、畢業時的失信行為。首先,自薦材料的虛假包裝。由于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是參加各種形式的人才招聘會,首先要向用人單位提供自薦材料,很多用人單位也正是通過自薦材料這一途徑來了解、評價、衡量畢業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并決定是否給予面試機會進而影響錄用或聘用。一些畢業生就使出渾身解數弄虛作假,有的偽造各種證書,有的涂改成績,有的在校期間未受過什么表彰,卻采取“偷梁換柱”的方法,搖身一變成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獎學金獲得者”、“優秀畢業生”等。于是就出現一家用人單位接收的簡歷中,竟有多人同為該校學生會主席,一個班大多都是一等獎學金獲得者的怪事。其次,隨意簽約、毀約。有的畢業生由于害怕沒有合適崗位,求職心切,缺少慎重考慮,一遇到接收單位就迫不急待地草草簽約,等到后來,發現可供選擇的單位多了,回頭一想,又覺得自己所簽的單位不理想,于是馬上要求毀約。也有的畢業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學簽了一份較好的單位,于是心理感到不平衡,便不顧一切地與用人單位毀約。另外,還有少數畢業“腳踏兩只船”,同時與多家用人單位簽約。
6 、其它。一些學生經常曠課,當被老師或有關部門查到后,他們采取欺騙方式編造各種理由開脫;少數學生隱瞞實情同時與多名男(女)同學進行戀愛;還有極少數學生在宿舍里偷盜其他同學財物等等。
上述這些現象既嚴重污染了我們的校園精神生活,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們在社會當中的形象。如不及時鏟除,很可能使我們這座“象牙塔”產生傾斜,甚至倒塌。
二、加強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建議
1 、著力構建誠信社會。市場經濟作用于社會道德,既有先進社會道德進步的積極因素,又產生阻礙道德進步的消極因素。高校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會的影響,學生們所能感受到的社會道德氛圍,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為此,必須加強全社會的誠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監督和約束機制,著力構筑一個誠信的環境,誠信的社會。只有真正到了管理上落實,法制上健全的時候,誠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話,對學生的誠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而大學生更應該從社會責任感的高度為打造誠信社會出力,因此培養道德的自覺。
2 、教育管理更要講誠信。教育的誠信形象直接影響著大學生。學校更要樹立以誠信為本的理念,杜絕種種失信行為的發生。以學校的誠信、教師的誠信來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把誠信落實到全體教育者的教育行為上,發揮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對學校和教師的失信行為要有相應的懲戒措施,從制度上保證大家都來講誠信。
3 、利用兩課主渠道,增加和滲透誠信教育的新內容。結合兩課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使大學生認識到;樹立較高的誠信意識,這不僅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道德素質,也是走上社會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讓大學生懂得,誠信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經濟社會的道德底線。在法制社會里,誠信既是道德問題,又是法律問題,法律是一種最低的道德準則。現代民法一般都把“誠實信用,公序良俗”作為基本原則,如果違背了則會導致民事法律行為的無效或者對民事主體的一系列不利后果,而受到處罰和制裁。
4 、建立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引進經濟領域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在各系級學院成立相應的大學生誠信度的評估部門,構建大學生誠信度測評體系(與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掛鉤)。首先要確定誠信度測評的要素,筆者認為可以把誠實、信用、正直、友善等道德品質列為測評的主要因素;其次,確定誠信度測評體系各級指標,即每一項指標定出不同級別的標準,以便參照定位;最后,選用誠信度測評的途徑,可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評議三種方式。通過運用誠信度測評體系可以考核學生過去、現在的誠信狀況,并將結果記入學生個人誠信檔案(增加個人信用情況一欄),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更加注重個人誠信打下基礎。
5 、建立健全失信懲罰機制。把教育和處罰結合起來,促使大學生把誠信意識和誠信行為統一起來。在廣泛進行誠信教育,普及道德知識與道德規范,提高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同時,要建立健全失信懲罰機制,讓那些失信的學生及時品嘗失信的后果而退守誠信做人的道德底線,以免將來給國家、社會、他人和自己造成更大的損失。
6 、切實加強大學生管理隊伍建設。學生教育和管理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必須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基礎上,選拔一批政治素質好,學歷層次高,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善于做學生工作的同志擔任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人格魅力對學生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有效地推動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最后,如何解決大學生的誠信問題,僅僅靠大學生的自律,靠學校的誠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誠信問題,實際上是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誠信問題的反映。因此,根本的解決辦法還在于整個社會形成一種誠信的氛圍,用一整套信用機制來約束缺乏誠信的行為,建立誠信的關鍵是在人和制度之間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動機制,使得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律的基礎上,通過制度渠道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要期望通過誠信教育,學生馬上就能變得誠實起來,只要社會上存在著不誠實仍能使人獲利的狀況,學生就不可能真正變得誠實起來。而與發達國家已形成的較為成熟的信用體系相比,我國在這方面的缺陷是比較大的。可以說,呼喚大學生誠信,在全社會建立誠信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參考文獻 ] : 1 、林伯海 . 誠信教育:高校思想教育的一個新課題「 J 」 . 思想教育研究, 2002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