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學院 邵一江
〔近幾年,中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的重視。 200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力建設校園文化是努力拓展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根據院黨委的統一部署,我們接受了編制 2006 —— 2010 年校園文化建設規劃的任務,在編制過程中我們認為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特征
大學校園文化屬于社會文化的亞文化,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十六世紀以來社會的工業和現代化進程相一致。大學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明的重要載體以及教育水平的標志,從一開始就具有文化傳承和知識創造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屬于社會的高層次需要,因而必須具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美國學者把校園文化界定為學校的歷史、使命、物質環境、種族、傳統、價值觀、辦學實踐、信仰、假說等諸多因素綜合起來,且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指導高校學生個體或團體行為以及為認識理解校園內外一些事件、行為提供參與框架的一種模式。國內的學者們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也各不相同,我們認為校園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社會空間內自由生活、工作和學習于其中的師生員工歷史形成共同擁有的校園價值觀以及這些價值觀在物質與觀念上的具體化。從文化形態上看,校園文化表現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
一般來說,大學校園文化應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多元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由于當前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元化導致的社會文化多元化,同時還由于各院校校園文化主題的價值取向、文化修養、知識結構、志趣追求的差異,使得高校校園文化呈現出多元性。不管校園文化在形式和內容上如何具有多元性,我國高校的性質以及根本任務決定了校園文化必須具有主導性。第二,科學性與思想性結合。高校是一個科學與學術空氣較濃的氛圍,高校的校園文化本身就極富知識與智慧,有較強的科學性。同時,校園文化的主題還具有精神境界較高、思想敏銳的特點,故校園文化的構建還具有較強的思想性。第三,穩定性和可塑性相結合。校園文化作為學校精神、傳統、作風的綜合體現,必然帶有這所學校特定條件下的歷史價值。同時,校園文化不僅因為大學生思想活躍,價值取向和人格都具有可變性,更因為它要受高校培養目標和教育職能的支配,還有教育者對其施加的影響。第四,獨立性與開放性相結合。校園文化及其特定的創造環境、創造主題、創造途徑以及創造成果,形成了區別于社會文化和其他亞文化的獨立的體系。
二、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提出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二是重視和加強校風建設,培育良好的教風和學風,形成對教職工具有凝聚作用,對學生具有陶冶作用,對社會具有示范作用的優良校風。三是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和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四是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建設精神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環境,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我們在制定規劃時,自始自終都根據學院的辦學定位、自身特點、學科、地域及對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優勢,進而圍繞著主要任務來進行的。
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易出現的問題
在制定規劃以前,我們對一些高校做了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目前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以下問題:
1 .從校園文化特色角度看,各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并未顯示出各自的特色。校園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又因各個學校的歷史背景、學科結構、培養目標的不同,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這正是校園文化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對學校成員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根源所在。就當前校園文化整體發展現狀看,相當一部分學校在推進實體文化、制度文化建設,尤其是促進觀念文化的核心——即學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體現學校自身的特點、歷史淵源和發展趨勢,校園文化建設趨于一般化,千篇一律,個性不明顯,這將不利于各學校最終形成具有普遍影響、校園師生共享的文化。
2 .從校園文化建設操作角度來看,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缺乏系統性、繼承性的問題。由于缺少整體規劃,雖然各學校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得十分活躍,但活動缺乏系統性、延續性的問題十分明顯,往往表現為因人而易,缺少傳承。
3 .從校園文化的物質環境來看,隨著高校投入的不斷增加,各學校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上均增大了投入,新建、擴建了一批圖書館、實驗樓、體育館、學生活動中心等文化設施,為校園精神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但是,由于對校園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認識得不夠全面、深入,使得物質文化的建設缺乏明晰的目標。如有的高校雖然斥資建造了各種雕塑,但是缺乏對雕塑文化含義的探討和宣傳,沒有展現出物質文化設施的精神意義。
4 .從社會環境來看,有許多負面因素形成干擾。如社會上流行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尤其是校園周圍的網吧、歌舞廳對學校教師和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蝕。
四、如何推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發展
校園文化建設實際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含了組織管理機構、體制形式、建設者個體和環境等諸多因素。要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促使這一系統朝著 統一、有序、可控、高效 的方面發展。只有這樣,校園文化建設才能發揮它應有的積極作用。
1 .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高校發展總體規劃并作為重點予以特別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目前,雖然高校校園文化豐富多彩,但主要表現為知識文化活動頻繁,而且主要偏重于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很少有高校把這類文化活動納入學校長遠規劃,勢必使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和長遠性,削弱校園文化在高校完成其培養目標過程中的作用,也使校園文化不能形成與學校特色相一致的特征。高校要充分重視校園文化對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高校黨委要對校園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認識,真正予以重視,納入學校發展的總體規劃,使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重要內容。
2 .樹立校園文化全員共建意識。校園文化在高校實現培養目標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決定著它不是學校哪一個或幾個部門所能建設得好的,更不是如目前許多高校一樣僅憑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部門的努力就能收到應有的效果。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的各個方面的工作都有關系,良好的校園文化也不只是讓在校學生受益,而且能使包括教師在內的所有師生員工受益。因此,高校必須樹立全員共建校園文化的意識。濃郁豐厚的校園文化所滲透彌漫的精神氛圍,需要依靠高校師生員工的整體努力。只有全體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校園文化建設應負有的責任,才能在教學、管理、科研等項工作中,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共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3 .在物質文化建設中突出精神文化意義。一般來講,高校校園文化包括四個層次,即物質文化層次,制度文化層次,行為文化層次和精神文化層次,其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處于較底層次,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屬于較高層次,濃郁的校園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物質設施和嚴格科學的制度來保證,但物質設施和規章制度層次的建設必須要在規范全體師生員工行為的同時體現出精神文化意義。
綜上所述,大學校園文化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在活動中開展,成為廣大師生共同參與的科學決策和民主管理機制建設;以校園優秀傳統和文化為特色,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以美化、綠化和優化校園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文化活動為載體,成為對全體師生施行的養成教育;還應積極參與地方企業、校際間的文化、教育和學術交流,強化校園文化對外輻射功能。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既要積極創造并展現多樣性,又要突出弘揚主旋律,寓教于文,寓教于樂,寓教于美,使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涵豐富而深刻,從而實現育人目標,促進高校的全面穩定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關成華:《北京大學校園文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 張書明: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局限及對策 《山東工業大學學報》 2002 年第 11 期
3、 田建安:試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論壇》 2004 年第 9 期
4、 胡 建: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 《中國教育報》 2001 年 8 月 22 日
5、 郝建東:在馬克思注意哲學的基礎上,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學校園文化 《中國輕工教育》 2004 年第 3 期
作者簡介:
邵一江( 1962 , 11 ——)男,副教授,合肥學院宣傳統戰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