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兩課”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是當前高等學校的共識。加強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校“兩課”《思想道德修養》教材中設置了專門的心理素質教育內容。
但是目前存在著對“兩課”心理素質教育內容在度的把握上的問題:一些人認為心理素質教育是心理課程的事情,兩課”是政治課程,兩者無法融 “合,利用“兩課”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是“拉郎配”;一些人認為與其講“大道理”,還不如“做點實事”,干脆就把思想政治課上成了心理咨詢課,把思想政治工作變成心理輔導。
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兩課”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沒有把握住“兩課”心理素質教育的特質。
1 、“兩課”心理素質教育的思想性
“兩課”的課程體系中所設置的心理素質教育有鮮明的思想性,即按照個體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意識地把一定的社會意識、一定社會的政治觀念、法制觀點和道德準則,轉化為個體的思想品德,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立場、觀點、方法,并以此為基礎培養受教育者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思想性是“兩課”心理素質教育區別于其他任何教育環節中心理教育的重要標志。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于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牛鼻子”,把認知這個“牛鼻子”拉正了,情緒和行為的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因此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們的信念、評價、方法體系中獨特的認知功能,實現其在心理活動過程中的導向性作用,幫助學生運用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和形成自身的心理活動機制,促進心理的健康。
2 、“兩課”心理素質教育的心理性
“兩課”心理素質教育的心理性,即必須遵從心理活動規律,依賴科學的心理活動機制和有效的心理方法開展教育。這體現在:其一,心理素質教育以其獨特的心理內容為理論上的依據,需要遵循心理活動的客觀規律。其二,心理素質健康的特點和標準也有心理學上的規定性。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在自身、智能以及在情感上與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到最佳的狀態”。而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在心理學上則有更為明確和具體的規定。其三,在方法上也有獨特要求。例如觀察法、記憶法、思維法、創造法、心理平衡法、心理調節法、心理暗示法、心理激勵法等科學有效的心理學方法。
3 、“兩課”,心理素質教育思想性和心理性的辯證統一
其一,思想和心理是社會意識中具有明顯高低差別的兩個基本層次。思想是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是人們經過一定的心理過程自覺建立起來的較高層次的理性認識成果;而心理則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能動的反映,是人腦內部矛盾的活動,是一種不系統的、不定型的、處于自發狀態的較低水平的社會意識。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盡管是“兩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范疇相比,在目標、內容、方法上有著鮮明的差異。看不到這種差異就容易把思想政治課上成了心理咨詢課,把思想政治工作變成心理輔導。“兩課”教學必須以思想教育功能為主,不能用心理教育替代思想教育。
其二,思想和心理又是緊密聯系的。一方面,人對客觀世界、自身存在及其相互關系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能夠為心理健康提供思想支持和方法論指導,并能通過人們自覺的活動,指導、影響和改造心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心理活動規律。此外,必須積極借鑒和運用以心理學實驗研究或大量的科學觀察、個案訪談、測試和數學統計等實證研究為基礎的現代心理學方法。
二
“兩課”心理素質教育的實踐中,常見的問題也有兩種:一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目標、手段的控制問題。在教育目標上表現為重理論輕實踐、重普遍輕特殊;在教育于段上表現為重顯性手段輕隱性手段。另一問題是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未得到尊重與提升。
1 、 必須提高教育者的控制力
教育主體即教育者都是教育行為的控制者和實施者,提高“兩課”教師在心理素質教育中的控制力,可以從有效控制教育目標與手段入手:
第一,教育目標要科學、合理。基于“兩課”心理教育的性質和特征,教育者制定教育目標應堅持三個統一: 思想教育目標和心理教育目標的統一。思想教育目標是基礎和主體,心理教育目標是途徑和目的。“兩課”心理教育目標應是圍繞思想教育對心理過程的正確導向和評價,形成較為科學的心理活動機制。 堅持理論教育、思想教育和行為訓練的統一。理論教育是“兩課”區別于其他德育渠道的主要標志,對于大學生思想發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奠基”和“指向”作用。同時,兩課”教學除了理論教育、思想“教育以外,還需要通過行為訓練活動進行能力、品格和方法等教育。 群體教育和個體教育的統一。在教育目標的設定過程中,教育者既要注重通過授課、報告、宣傳等方式以學生集體為對象來進行群體教育;又要重視通過關心和了解學生個體的心理狀況加強對學生的個體教育。
第二,教育手段要靈活、多樣。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復雜性,必然要求教育者靈活地多樣地運用各種手段,包括顯性和隱性手段。顯性手段是指通過直接的說理、開展活動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直接、正面的教育手段。主要包括: 通過講解、報告、談話、討論等方式擺事實、講道理,從而實現教育目的; 通過組織參觀、訪問、社會調查,開展科學研究、發明創造、志愿者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
隱性手段是指通過評價暗示、文化熏陶、榜樣示范等方式,間接的把教育者的意圖傳達給學生,從而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各種手段。主要包括: 評價暗示。通過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的褒貶、判斷,促進受教育者思想、心理活動按照確定的方向發展而發揮導向作用;通過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發揮激勵作用。 借助文化藝術形式更為形象化地把思想教育的要求貫穿到學生的生活當中。在愉悅中受到教育,在享受中獲得心理的調節。 教師廣泛搜集現實生活中的具有心理教育意義和暗示功能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提供給學生正確的心理價值取向、心理教育能力和健康行為模式。教師自身的價值觀念、思想品格、心理品質等也有著強烈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變化有深刻的影響。
1 、有效發揮受教育的主體性作用
教育必須以教育對象的主體性為基礎,注重發揮人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滿足受教育者內心要求,實現最優化的教育效果。
第一,要關注教育對象的主體需要。首先,應當尊重學生個體在思想、心理上的自主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注重人的個性的張揚和多樣化的特點;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情感意志、思想基礎、宗教信仰以及思維習慣等,增強教育的實際效果。其次,應當注意到社會需要對人所提出的要求。要能夠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基礎上,把屬于社會性的思想觀念、心理意志等內容內化到受教育者的主體思想之中,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特別是當教育對象的主體思想與社會主流意識、觀念體系出現沖突的時候,更要從學生的主體特點出發,幫助學生自愿接受教育,做出符合教育者意愿的選擇。
第二,要切實解決教育對象存在的思想和心理問題。首先,教育者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施教育。讓受教育者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提倡案例教學法、問題討論法等,使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理論,而且可以通過互相啟發和學習遷移創造新的思想和觀點,提高能力,發展個性。其次,教師必須通過觀察、言談、問卷調查等多種途徑深入了解、把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問題,科學的分析問題的實質和根源,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
第三,要充分發揮教育對象的創造能力。要培養教育對象創新意識、探討精神和獨特思維能力。首先,對教育對象進行科學的、全面的、有系統的理論教育。其次,要建立起民主的課堂教學。再次,要正確認識教育對象的個性、稟賦、興趣愛好、接受方式和思想道德修養水平上的差異,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認可和鼓勵受教育者的不同思想和心理狀態的存在,并引導他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去驗證、鞏固或者調整、放棄自己的思想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