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報刊:《求是》雜志 發表時間: 2004年第18期
曹康泰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各級領導干部義不容辭的職責。領導干部要充分認識依法行政的極端重要性,不斷增強依法行政的自覺性,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做出積極的貢獻。
一、要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十六大強調指出,面對執政條件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這是黨中央依據我們黨所處的歷史地位和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依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對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提出的一項新要求,是帶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歷史課題。
黨的十六大從五個方面明確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本要求,即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不斷提高依法執政的能力和不斷提高總攬全局的能力。在這五方面的能力建設中,提高依法執政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我們國家,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又同時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開展各項活動,這是我們黨領導和執政的顯著特點。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關鍵在于黨必須依法執政,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范圍、程序、內容和手段來行使執政權力。因此,堅持依法執政,是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重要途徑。只有堅持依法執政,才能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才能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使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化、規范化、法律化,也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政權的鞏固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堅持依法執政,體現在政府工作中,就是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我們黨執政方式的重要創新,是政府正確行使行政權力的基本準則。我們一定要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前進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采取更加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要進一步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治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增強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必須切實增強法治觀念。當前尤其要真正樹立以下三個觀念:
職權法定和權責統一的觀念。任何行政職權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須符合法律規定。承擔責任是現代法治政府的第一要義,政府的權力來源于人民,政府理應承擔起與權力對等的責任,對人民負責。政府違法行使權力要承擔責任,違法不作為也要承擔責任。
法律權威的觀念。樹立法律權威意識,對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至關重要。要努力在全社會營造依法辦事、維護法律權威的良好氛圍。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帶頭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權威,嚴格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任何機關和個人都不能有超越憲法和法律或者凌駕于憲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權,不得以權代法、以權壓法、以權亂法、以權廢法。
依程序行政的觀念。程序正義是實體正義的保障。在當前情況下,依法行政特別要樹立依程序行政的觀念,完善行政程序方面的法律制度,做到任何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做出影響行政相對人的行為時,必須遵守法定程序;行政機關在行政決定過程中應當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與行政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回避;在作出不利于行政相對人的行政決定時,應當給予陳述和申辯的機會。
三、要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
我們的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集中體現,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依法行政,就是政府依照人民的意志行使權力,為人民謀福利。沒有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就不可能真正依法行政。
執政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永恒的政治理念和行為準則,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是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地位的根本途徑和唯一選擇。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我們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50多年來,為誰執政的問題一直是擺在全黨面前的一個十分嚴肅的課題。我們的權力是人民給的,這就決定了我們黨執政的基礎在于人民,執政的目的是為了人民,只有做到執政為民,才能真正鞏固執政地位。而鞏固執政地位的目的,又在于更好地執政為民。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一論斷進一步闡明了我們黨堅持執政為民的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黨員干部包括領導干部,執政的目的不是為民,而是為己,嘴上喊著要代表人民利益,實際上卻想方設法為自己撈取好處,這就從根本上背離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也違背了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
執政為民的關鍵在于努力實踐,抓好落實。誓言要履行,承諾要兌現。推進依法行政,人民群眾不僅是聽我們說些什么,更重要的是看我們做些什么;不僅看我們能否一時做到,更重要的是看我們能否始終做到。因此,堅持執政為民,推進依法行政,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和一般要求上,而是要落實到政府的決策中,落實到領導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中,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中,從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事情抓起,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實履行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四、要大力倡導和培育親民作風
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執政為民,重要的一環,就是要在各級領導干部中大力倡導和積極培育親民作風。作風是人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體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一個領導干部的作風,總是受其內在的政治素養的影響和支配的。作風背后有理念,作風之中有感情,正是由于有不同的理念和感情,才有不同的作風。要在廣大干部中真正樹立起親民作風,一是取決于正確的群眾觀念,二是取決于深厚的群眾感情。要真正樹立親民作風,必須對人民群眾做到“三真”:
真正尊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國家的主人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親民,首先要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自覺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尊重群眾,要真心實意,不能虛情假意,切忌流于形式,力戒變成“作秀”,真正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以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政府各項工作是否正確、是否有成效的最高標準。
真情交往。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其前提是深入群眾,聯系群眾,始終同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親民,顧名思義就是親近群眾,同群眾多接觸、多交往、多聯系。干群界限分明,老死不相往來,只會造成隔閡,難免產生誤解。倡導親民作風,應當是把群眾當親人、當朋友,多走動、多交往,特別是要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把黨的關懷帶給群眾,傾注深情幫助群眾。
真誠服務。親民為民,最終都要落實到關愛群眾,服務群眾,不斷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離開服務,談何為民、親民?“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都要看成大事、要事、急事,以真誠的態度抓緊研究解決,竭盡全力地去辦。服務群眾,不是聽言辭,而是看行動。關鍵是要抓住為群眾“謀利”和“解憂”這兩個主要環節,真抓實干,使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對那些困難群眾,更要體現深情,真誠關愛,傾情撫慰,鼎力救助,使其盡快擺脫困難處境。
五、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自覺做到權為民所用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力,防止行政權力被濫用。領導干部要做到嚴格依法行政、堅持執政為民,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并服務于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權力觀的根本觀點。在我們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作為個人,領導干部獲得的權力,固然與本人的德才素質和工作實績有關,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其先鋒模范作用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同。作為人民公仆,領導干部的權力從本質上說是責任、是奉獻、是服務,權力越大,責任越重。如何運用手中的權力,是領導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始終不渝地做到權為民所用,是領導干部的立身之本和行為準則。如果一個領導干部不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為民所用,那就是忘本,就是背叛,就不配作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因此,每一位領導干部一定要倍加珍惜人民賦予的權力,越是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越是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越要經常認真思考權力是誰給的,應該怎樣使用,一定要在權為誰用這個根本問題上自省、自重、自警、自勵、自律,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忠誠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自覺依法行使手中的權力,真正做到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
應當看到,權力是一柄雙刃劍,既可以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工具,也可以成為謀取私利的手段;既可以促人奮發向上,也可以誘使人腐化墮落。腐敗問題無論其表現形式如何,最終都可歸結為權力的濫用。雖然濫用權力的行為僅僅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它造成的危害后果是相當嚴重的,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損害了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因此,領導干部要做到權為民所用,就必須時刻明確哪些事情應當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凡是有利于人民群眾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充滿感情地去做,全力以赴地去做;凡是以權謀私的事,不利于人民群眾的事,要堅決不做。判斷應該做與不能做,其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人民群眾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應該做的事全力做好,是勤政;不能做的事堅決不做,是廉政。只有既勤政又廉政,居位盡其職,任職思利民,才是黨中央、國務院所要求的,人民群眾所企盼的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執政為民。
(作者: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