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兩課”教學具有獨特的優勢。講授內容的創新使用、講授方法的創新設計、講授資源的創新利用是實現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面對創新教育,必須充分發揮“兩課”教學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獨特優勢。而如何在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一、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是“兩課”教學的重要目標
? 社會發展和“三個面向”的需要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快速發展,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種共識。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教育,具體到教學中,則應側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挖掘與培養上。
? 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江澤民同志十分重視創新問題。他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內在地蘊涵著創新的客觀要求。這是因為,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決定著人類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人類社會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等也必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這就必然要求人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因此,在“兩課”教學中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使“兩課”教育符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就是要以“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指導來進行創新。
二、加強課程創新設計,是實現學生 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環節
? 講授內容的創新使用
過去的“兩課”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注重知識點的講授,學生得到的是現成的結論,學生缺少主動的探索和思考,對理論理解不深,因此,“兩課”教學內容必須進行必要的革新。“兩課”教師一方面要關心國家大事,對國際國內形勢有敏銳的洞察力,把握時代的脈搏;另一方面在講授“兩課”教學內容時應該是講理論的根源、形成過程,并通過對過程的探討讓學生了解其歷史地位和現實價值,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探究理論形成過程,探究理論的現實價值,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鍛煉和提高各種能力。
? 講授方法的創新設計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課堂上的單方面灌輸為主,缺乏師生的交流,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重視不夠,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對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與創新,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一些新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吸引他們來參與,如變換師生角色,讓學生自己以教師的角度來參與對教材的鉆研、講解,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尋找答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其積極思考,激發其參與教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 講授資源的創新利用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兩課”教師必須不斷強化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的意識。除了教材及其他文本資源(如各種教輔資料)之外,現代化建設中的實物資源、現代媒體資源、社會信息資源、人際與情感等都可以為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地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由于生活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因此,“兩課”教學中對資源利用的創新應該體現在教師無論在備課還是講課過程中,必須緊密聯系當今的社會現實,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這樣才能夠使課堂教學的優勢極大地得到發揮。
三、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
1 .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興趣作為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具有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教學應充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此,可采用多種方法,從多種途徑入手。
第一,用豐富、鮮活的事例吸引學生。“兩課”教學和現實生活的距離最近,最容易和學生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便能激發學生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為思維啟動打下良好的基。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引入課堂,為學生提供豐富、鮮活的感性材料,以開闊視野,激發學生了解社會、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對學生知道的理論論斷,也要通過新事例的引用講出新意。
第二,用知識本身的魅力引導學生。知識的魅力在于它能夠給人以智慧和力量,從而能夠滿足學生對知識、真理的向往和探索的愿望。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是一種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創新的智慧,它能鍛煉和提高人們的理論思維能力,培養和強化人們的創造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其高度抽象和思辨的特性顯示著它獨特的力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這一特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
2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習是主動探求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在“兩課”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介紹理論發展史,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的講授中,注重介紹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如何在和其他哲學派別的比較、斗爭、批判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從而讓學生不是單純地記憶概念、論斷,更重要地是使其知道概念、論斷的產生、發展過程,從中受到啟迪。在講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時,應告訴學生,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哲學創新史上的偉大成果,并簡要介紹馬克思、恩格斯是怎樣在概括和總結自然科學成果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溶進了自己的發展,從而創立了自己的哲學,實現了理論的突破和創新。引導學生悟出以下道理:要在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必須把學和思結合起來。
第二,不斷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出富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步步深入,從而引導學生在新知與舊知、已知與未知的矛盾中去探索、去把握、去發展。例如: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學中,關于“人的本質是什么”這個問題,教師可在黑板上,設計這樣一些問題:( 1 )人的本質在于善、惡;( 2 )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理性、生命、存在;( 3 )人的本質是自私的;( 4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等等。問題提出后,學生對這幾種觀點都有人贊成或反對,于是請學生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進行分析、探討,然后作出正確的回答。這樣,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思考、評價、選擇、領悟和運用,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也提高了學生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