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4日電:在全國范圍開展調研,形成調研報告47篇;召開各類座談會34場、研討30多次,近千人次參加;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見,前后修改36次 ……經過近一年的錘煉,2005年2月,中共中央正式頒發《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
這是繼1989年12月頒發《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以來,進一步推進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重大舉措。《意見》在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著眼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著眼于進一步推進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觀點和政策措施,成為新世紀新階段指導多黨合作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亮點一:概括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政治準則
(亮點)《意見》指出,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必須堅持的重要政治準則: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 三個代表 ” 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基本方針,保持寬松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背景)我國多黨合作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顯著成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并堅持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準則。1997年12月23日,江澤民同志同黨外人士座談時,在總結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半個多世紀團結合作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多黨合作的四條準則。2000年中共中央在有關加強統一戰線工作決定中,又作了完善和發展。這次《意見》根據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一是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中,增加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二是按照中共十六大精神,把“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完善為“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三是將江澤民同志在2000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講話中提出的在多黨合作中“保持寬松穩定、團結和諧的政治環境”的原則,作為一條新的政治準則;四是進一步強調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從而形成了這些重要政治準則。
(點評)樓志豪:中央統戰部副部長
這些重要政治準則,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長期團結合作中形成的政治經驗和政治共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保持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為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礎和政治規范。
亮點二:鮮明指出我國政黨制度的顯著特征
(亮點)《意見》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這一制度是同我國國體相適應的政黨制度,其顯著特征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
(背景)從革命戰爭歲月,到改革開放時代;從1949年人民政協成立,到把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載入憲法;從黨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到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50多年的風雨歷程中,在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共同推動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不斷發展、完善,從理論到實踐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點評)莊聰生:中央統戰部政策理論研究室主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確立和實行這一制度,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政治智慧的結晶。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世紀新階段,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提高廣大黨員干部多黨合作的意識,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實現執政使命,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中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國的這一政黨制度反映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體現了我國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必須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和完善。
亮點三:明確發展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根本任務
(亮點)《意見》明確提出,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根本任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自覺服務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
(背景)積極建言,促進發展,始終是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主旋律。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各民主黨派中央和無黨派人士先后就三峽工程、蘇南及浦東開發、京九鐵路及沿線地區發展、西部大開發、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進行考察調研,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及有關方面提出重大建議180多件,各民主黨派地方組織提出各項建議8.8萬余件,其中許多意見和建議被采納。
(點評)許嘉璐:民進中央主席
多年來我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建言獻策,為改革和發展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意見》頒布后,我們要適應多黨合作發展的新形勢、新標準,強基固本,全面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要以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為著眼點,增強履行參政黨職能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綜合能力,防止出現新的“知識危機”和“本領恐慌”。
亮點四: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
(亮點)《意見》用一個章節篇幅,對進一步完善政治協商的內容、形式和程序作出規定。《意見》指出,要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就重大問題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中進行協商,是政治協商的重要原則;政治協商的兩種基本方式是 “ 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 ” 和 “ 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政協同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協商 ” 。《意見》還明確規范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協商的內容和程序,使政治協商進一步制度化。
(背景)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重大問題協商于決策之前,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協商逐步制度化、規范化。15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或者委托有關部門召開的各種協商會、座談會和通報會有180多次。其中,2004年就有18次,胡錦濤總書記親自主持的協商座談會達7次。
(點評)袁廷華:中央統戰部一局副局長
將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這是比較大的突破,是作為原則寫進《意見》的。《意見》規定了協商的議題要提前通知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并提供相關材料。這既對中共黨委提出了要求,也對民主黨派提出了要求。因為民主黨派收到議題后必須很好地進行研究,開座談會或通過其他方式進行調研,以便提出有分量的意見和建議。我覺得對政治協商的一些做法以文件方式規定下來,意味著今后各方面都要按照文件來執行,政治協商不再會因為領導人開明程度和認識高低不同而改變。一句話,人變,而制度不變。
亮點五:“參政議政”規定更明確,操作性更強
(亮點)《意見》明確指出,民主黨派參政的基本點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意見》對如何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參政議政作用作出了更加明確的規定,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背景)參政議政,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內容。多年來,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通過在政協大會上提交提案和大會發言、開展考察、調研等多種方式,圍繞反腐倡廉、風險投資、失地農民保障、義務教育等重大問題,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僅今年的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就收到政協委員提交的提案4508件,大會發言668份。
(點評)韓啟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
無論是對政治協商的內容、形式、范圍、渠道,還是對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內容,一直到怎么加強中國共產黨對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領導,《意見》中都有非常具體的規定。在這個文件的指導下,作為民主黨派,我們更加明確了到底要做什么和怎么做。這是一份很好的文件,對民主黨派更好地參政議政、發揮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亮點六:民主監督將越來越“實”
(亮點)加強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是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內容。《意見》明確了互相監督的性質,提出這種監督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政治監督,是我國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見》還明確了民主黨派民主監督的內容和形式,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拓寬民主監督渠道、完善民主監督機制的要求。
(背景)監督,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每年政協大會上,黨政領導列席大會發言,虛心聽取委員們對各種問題的尖銳批評,從一個側面折射了民主監督的力量。監督,有時還體現在一些“細節”上:政府部門和司法機關聘任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擔任特約監察員、檢察員、審計員、教育督導員等,目前全國共有特約人員近1.7萬人。
(點評)石光樹:農工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對民主監督作出詳細規定,是這份文件比較大的亮點。1989年的文件中,民主監督的條文是散在其他章節中,而這次是作為一個部分單獨寫。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不是法律監督和輿論監督,是政黨之間的政治監督。監督首先要知情,所以文件明確規定黨委要在知情、溝通、反饋環節上建立健全制度,及時向民主黨派通報重要情況和重大問題。民主監督的內容和形式還在不斷探索、完善之中,不能要求一蹴而就。我相信,只要認真貫徹落實文件精神,民主監督的范圍一定會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具體,一定會搞得更好。
亮點七:無黨派人士作用獲得明確定位
(亮點)無黨派人士是指沒有參加任何黨派、對社會有積極貢獻和一定影響的人士,其主體是知識分子。《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無黨派人士在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中的地位、職能和作用。《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無黨派人士的自身優勢,鼓勵和支持無黨派人士在參政議政、民主監督中發揮積極作用;要積極穩妥地培養、選拔和安排新一代無黨派人士;要建立健全無黨派人士工作機制,為無黨派人士開展工作創造條件。
(背景)無黨派人士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民主革命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無黨派民主人士”主要指一些參加過民主革命運動的無黨無派人士。改革開放新時期,無黨派人士的數量大大增加,職業和專業也呈現出多樣化、多學科狀態,因而有可能在更廣的范圍內并從多學科的角度對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見和建議。
(點評)葉朗:全國政協委員,無黨派人士
中共中央再一次將無黨派人士納入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框架并給以重要的地位,這是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確給予界定。作為無黨派人士,我非常高興。無黨派人士人數比較多,有自身的優勢,要對肩負的歷史責任有新的認識,要積極參加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各項活動,更加自覺、努力地在本職崗位上作出更大的貢獻。
亮點八:干部隊伍中將出現更多的黨外人士
(亮點)黨外干部是國家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培養選拔黨外干部工作,各級后備干部隊伍中應有適當數量的黨外干部。要拓寬黨外干部的選配領域,充分發揮黨外領導干部的作用。除做好人大、政府、政協及司法機關黨外干部的選配工作外,高等院校領導班子中一般應有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擔任領導職務。
(背景)黨外干部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視野之中。目前,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被選為全國各級人大代表的約17.6萬人;擔任各級政協委員的33.7萬人;擔任各級政府和司法部門縣處級以上職務的3.2萬人。31個省區市政府中,絕大多數有民主黨派成員或無黨派人士擔任副省長、副主席或副市長。
(點評)林嘉騋: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
總體看,省一級中共黨委、政府對多黨合作工作重視,對中共中央的有關政策規定貫徹落實較好,而市縣等基層則重視程度不一,存在對黨外干部選拔任用力度不夠、實際運作困難等問題。建議切實加強中共領導干部特別是縣級領導干部新時期統戰理論的學習,提高他們對多黨合作制度重要意義的認識;健全工作機制,推進民主黨派干部隊伍建設的規范化、制度化,加大民主黨派干部到基層兼職、掛職的力度。
亮點九:民主黨派性質表述進一步完善
(亮點)《意見》完善了對我國民主黨派性質的表述,指出在新世紀新階段,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背景)隨著經濟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我國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中共十六大把這些新的社會階層明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其后又被寫進憲法,政協章程也隨之作了相應修改,“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成為民主黨派社會基礎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民主黨派隊伍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04年6月底,8個民主黨派成員已達63.4萬余人。
(點評)甄小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
我國的政黨制度要長期堅持并充滿生機活力,必須適應社會結構的變化,最大限度地增強多黨合作制度的包容性,不僅為原有階層,而且為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新社會階層、新利益群體的政治訴求、利益表達提供暢通的渠道。